十大元帅中,林彪的冷酷无情是广为人知的。他在待人接物上总是冰冷无情,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。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,四野司令部常常迎来各纵队的司令员前来汇报工作。但每次林彪面对这些汇报,几乎从不言辞客套,连一句寒暄都没有,开口便是直切主题的工作讨论。即便是到了饭点,林彪也从不邀请他们留下来共享餐食,顶多随手把装有炒黄豆的袋子丢到他们面前,问上一句:“来一点?”他的部下早已习惯了这种冷漠,倒是觉得能够吃到林彪手中的黄豆,已是难得的幸运了。
然而,1950年8月的一个日子,林彪出人意料地破天荒地请人到家里吃饭,并且特别派人到火车站接送。这一次,他竟然打破了自己的惯例,那么,这个让林彪破例请客的人究竟是谁?又是因为什么原因,林彪突然有了这样不常见的举动?
其实,在抗美援朝之前,林彪并不赞成派兵赴朝,因为他认为,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的稳定更为重要,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小国的战争牵扯到庞大的国家机器。但即便如此,林彪依然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。比如,在筹建东北边防军时,林彪提议调集四野的38、39、40军,甚至包括42军和炮兵部队,共25万人,作为基础力量,并成立了13兵团。
展开剩余80%13兵团的指挥官是黄永胜,这位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,深受林彪的器重。虽然黄永胜勇猛果敢,但林彪认为他性格过于急躁,缺乏足够的沉稳,与15兵团的邓华相比,显得有些欠缺深思熟虑。为了确保东北边防军能够顺利应对未来的战斗任务,林彪建议调换了13兵团与15兵团的指挥官,邓华调任13兵团司令员。
在接到指示后,邓华迅速安排人员,成立新的13兵团指挥部,然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却依然被叶剑英留在广东军区工作。面对这种困境,邓华顿时犯了愁。幸好,这时,洪学智因工作需赴北京汇报,邓华立刻看到了机会。他决定求助于林彪,因为他深知,只要林总出马,洪学智一定能顺利留下。
林彪当时简短地命令道:“把他带过来,就说我请他吃饭。”
于是,邓华在1950年8月19日亲自前往火车站迎接洪学智。那时的北京酷暑难耐,洪学智刚从车厢里走出,便感到一阵热浪扑面而来。就在他准备调整一下呼吸时,听见了熟悉的声音:“老哥,老哥,往这边看!”洪学智回头一看,原来是老战友邓华。洪学智吃了一惊:“你怎么在这儿?”
邓华笑得神秘兮兮地说:“来接你呀!”
洪学智满心疑惑,邓华继续说:“林总听说你要来北京,特意准备了饭菜,让我来接你。赶紧走吧,别让林总等太久。”于是,洪学智便跟着邓华来到了林彪家中。
林彪早已在餐桌旁等候,看到两人进门,他没有多说话,指了指桌上的菜肴:“来了?好,坐下,吃吧。”说完,林彪便自己动筷,邓华和洪学智也跟着开吃。正吃着,林彪突然转头对洪学智说:“东北边防军需要你,你不需要再回去了。”洪学智顿时愣住了。他本来是来北京汇报工作的,按理说几天后就能返回广东,然而这一餐饭的功夫,居然就被突然调动了。
洪学智沉思片刻,说:“林总,我一定服从命令。不过能否先让我回广东向叶参座汇报情况,再来东北报到?”
邓华连忙插话:“林总,不能让他回去了!如果他回去,叶参座肯定不会放人!”
林彪听后淡然说道:“不行,朝鲜的局势紧张,东北边防军的任务刻不容缓,洪学智现在就去东北。至于叶司令那边,你打个电话或写封信跟他说一下,让他另找人接替你的工作。就这么决定了。”洪学智只能无奈地起身,拨通电话向叶剑英汇报,叶剑英听后只好同意:“既然军委已经决定,你就去吧。”
挂了电话后,叶剑英在心里默叹:“早知道会是这样,我就不让你来北京了。你这么一走,谁能像你一样干得好?”随后,邓华连忙带着洪学智坐上吉普车,匆匆返回火车站,准备将他送往东北。
在志愿军刚入朝时,东北边防军的部队是主力,彭德怀担任最高指挥。随着战斗的推进,志愿军前线的补给线面临美军强力空袭,尤其是在长津湖战役期间,由于缺乏保暖物资,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死于寒冷。为了克服这一困难,志愿军高层决定设立后勤司令部,并任命洪学智担任后勤司令员。
在战时,洪学智发明了许多巧妙的运输方法,比如水下桥、假桥战术等,让美军飞机根本无法摧毁后勤线。在他的指挥下,志愿军后勤保障得到了很大改进,前线的物资供应不再成为问题,战士们有了充足的粮食、衣物和弹药,士气大增。
洪学智凭借卓越的后勤保障,为志愿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1951年10月25日,为纪念志愿军入朝一周年,朝鲜政府决定授予彭德怀朝鲜最高的一级国旗勋章,但彭德怀却坚决表示:“这枚勋章应该属于洪学智,他的贡献,比我更大。”他还常开玩笑地说:“我彭德怀能打败美国人,全靠这两个麻子,前面有个洪麻子,后面有个高麻子(高岗)……”
因战功显赫,洪学智先后在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,这在中国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殊荣。尽管如此,洪学智一生淡泊名利,始终认为个人的荣誉并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是为国家、为人民做出的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